天星之聲(二)

有網友留言叫我聽幾天前某電台的phone in 節目,不喜歡那位客席主持的言論及說話方式,但都按捺著聽完。
關於天星,我的資料來源都是網上;網上報紙,及不同的blog。
沒有看電視,沒有聽電台。
一有稍大的事發生,我就不愛從電台、電視台接收資訊,因為總覺聲音及影像的感染力太大。
是為怪癖。

聽完那個電台節目重溫,在想,最近實在聽多了同類的聲音,看多了同類的資料,到底,自己理解了幾多,立場又如何?

對於天星事件,實在也要多看、多聽不同的意見。
在網上找到了一些不同的聲音,願分享:

我總覺得網上文化﹝以及現時一般文化﹞很多時是起哄多於討論啦!不少的題目,只是一些人的「時髦」玩意,追求的是一窩蜂的聚集,一陣子的自我感覺良好,一剎那的激情。…… 這兩天的拆碼頭事件,自是起哄好例子啦。

事件,積極參與者不過幾十人,若非傳媒炒作,又有何聲勢?真不能不抄某些社運人常用語:香港是低智社會。

社運新鮮人實則目標並非文化保育,反之,不過是找個話題向他們一直不滿﹝但又令他們今日能安安樂樂穩享太平﹞的建制挑戰吧!所以,昨天是環保﹝紅灣半島 ﹞,今天是文化﹝從他們的行為思想可見香港那些學府的文化研究是何等乜乜﹞,明天便可以是別的啦!由是,抗爭過後,那些話題便給棄如敝屣,無裨益於知識更無利於公民社會。

把人家電話公開,然後網上作煽動人致電,代表甚麼?都說現今年青一代所識得的尊重只是對別人的要求,而不是加諸己身的約束。

見諸「獨媒」及散見網絡各處,由事件參與者撰寫的親身報道,我愈看愈迷惑。迷惑的是,在獨媒上報道者,同時也是事件的參與者,令我一時摸不著頭腦,不明白我看的是草根傳媒參與者,在主流傳媒以外的另闢途經的報道,還是讀著一堆為其行動宣傳(或/及辯護)的manifesto。

感到「不舒服」的,是保護舊天星的人,「討伐」異見者的力度之大。彷彿就是有保護天星的理念在手,就可以將其所有行為合理化,且有愈趨激進的勢頭。

上面引述的說話,都能令我多思考一點。
不打算連結了,畢竟,是誰說的,並不重要。(如當事人反對,或不介意連結,請告知。)

另,收到了這個學界支持保留天星碼頭的聯署。
就是這樣。
 

Comments

comments

15 thoughts on “天星之聲(二)

  1. 身在外地, 資訊祇能在網上找到, 須然可能是一面倒, 但見這次政府急急地連夜要拆去鐘樓, 又是否表現出對民意的心虛嗎? 希望來一個既成事實, 米己成炊, 多一事不如小一事, 令香港人做回一個順民。

  2. 「由是,抗爭過後,那些話題便給棄如敝屣,無裨益於知識更無利於公民社會。」

    公民社會其中一個特徵是公民對於公共政策的參與,而struggling 就是一個很有象徵意義的公民社會參與活動。而另一方面,社會運動需要尋求群眾的力量,這就做成社會運動會具備一定的潮流性,on the other hand,當群眾已經凝聚起來,並準備對某一項議題作長期的struggling,那麼他們便會形成NGO--無論他們的組織是嚴密,抑或鬆散。所以,struggling 和作為presure group 的NGO 是同一種東西,只不過NGO 已有固定的力量,而struggling沒有。

    又一個另一方面,struggling 另一個重要意義是,如果struggling成功,譬如說,趕了一個官員下台,那麼對於消除「無力感」是很有幫助的。人嘛,如成功是遙而又遠的時候,當成功是不可即又不可望時,人就會乏力,不去做應該做的事。

    由此,我的結論是:說那句話的人完全不理解什麼是公民社會,而由一堆不曉得公民社會是什麼的公民所組成的,也絕對不是公民社會,最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民社會。

  3. 我認同妳的立場:細心思考、客觀分析,要聽不同的聲音,不可以只盲目信從自己的理念,現今的世界實在太紛亂,稍一不慎便會迷失啊!

  4. 域高,
    今日新聞:規劃署署長伍謝淑瑩表示,已拆卸的天星碼頭鐘樓已送往堆填區,與其他建築廢料混在一起,應該無法還原,希望外界不要再有遐想。
    🙁

  5. 紫草,
    我今天在想的亦是這些, 不過跟你的反應不大一樣.

    我總覺得網上文化﹝以及現時一般文化﹞很多時是起哄多於討論啦!不少的題目,只是一些人的「時髦」玩意,追求的是一窩蜂的聚集,一陣子的自我感覺良好,一剎那的激情。

    今天, 腦裡不斷浮現的話是:“凡走過的,必留痕跡”。
    就算是“起哄”又好,“激情”也罷,在blog上發生的事,實在太便於搜尋。當初努力過的記錄,一有人關注,就很易被尋到,所以也不是白費的。
    然後,我們可以延續,值得跟進的事。
    很簡單的一個想法。
    當然,很多事,都只是一些事;“青山依舊在,幾度夕陽紅”,
    我自己又更喜歡這句:“以前的事,無人記念;將來的事,後來的人也不追憶。”
    有一個平常心,亦也不吝於留下指爪。

  6. Philip Wai on 19/12/2006 at 1:45 pm said:

    喜歡你的引言,如「濁流中的清泉」,香港仍有大量理智的人,只是大家不搞事而已!

    謝! 但唯恐你喜歡錯了, 因為我也有參加聯署, 也有想過“搞事”, 只是陪了家人沒有去而已~ :p
    只是只是, 世界的聲音的不只一種, 無論選擇哪一個立場, 也需要多聽不同的聲音。

  7. sidekick on 19/12/2006 at 12:53 am said:

    紫草,
    我今天在想的亦是這些, 不過跟你的反應不大一樣.

    今天, 腦裡不斷浮現的話是:“凡走過的,必留痕跡”。
    就算是“起哄”又好,“激情”也罷,在blog上發生的事,實在太便於搜尋。當初努力過的記錄,一有人關注,就很易被尋到,所以也不是白費的。
    然後,我們可以延續,值得跟進的事。
    很簡單的一個想法。
    當然,很多事,都只是一些事;“青山依舊在,幾度夕陽紅”,
    我自己又更喜歡這句:“以前的事,無人記念;將來的事,後來的人也不追憶。”
    有一個平常心,亦也不吝於留下指爪。

    我不是說過,群眾是用來煽動的嗎?起哄?很好。重點是起哄之後,拆了的是巴士底還凱旋門而已。

    留不留下指爪,我沒啥所謂。我只願忠誠地活。

  8. sidekick on 19/12/2006 at 1:52 pm said:
    謝! 但唯恐你喜歡錯了, 因為我也有參加聯署, 也有想過“搞事”, 只是陪了家人沒有去而已~ :p
    只是只是, 世界的聲音的不只一種, 無論選擇哪一個立場, 也需要多聽不同的聲音。

    我只是喜歡你的「引言」而已,沒有多想你的立場。此外,我只是反暴力,沒有贊成或反對拆碼頭。此外,有容乃大,多聽不同的聲音是香港之福,可是大家明顯見到空間一直在縮小,不管你是親政府還是反政府,一樣一言堂!

Leave a Reply to sidekick Cancel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