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跟 RSS Feed 的二三四事

HKBloggers.com 新版面 HKBloggers.com 剛改了新版面,很清爽!Marky說: 建設及維持網頁都一點不容易, 很多時候, 我們都吵得你死我活。 是的, 只有兩個人, 都不是什麼IT人, DESIGN高手。 都剩下我一個在處理。 在此謝謝 Marky,勞苦,功高!:razz:   投票問題 我們在近兩天收到了幾封 email,指有人惡意地向一些在 TopBlog 排名較高的數位Blogger狠狠投了不少 1 分的票,令他們的排名一下子跌出 100 之外… 雖然這個 TopBlog 沒有一個很大的代表性,甚至不是一個判斷一個Blog好與壞的客觀指標,但這直接影響 Blogger 的曝光率和受歡迎的程度,所以這些行為是不能容忍或姑息的。 本來想將所投到的那些一分減去,不過剛發現受害者似乎多於我的估計….相信會在和 Marky商量和聽取大家的意見才會有進一步的決定。希望大家多提意見。 這是Sidekick的投票結果,還真有點狠、及狼!:p 我是看到 hkbloggers.com 的報道才知道有這回事的。 早陣子才看到小金星爸寫的“一個月700萬hit的網上投票”,想不到這個投票造假的風氣竟漫延至 Blog 界了!:mad: 可能有關人士看厭了那差不多的排名,覺得悶, 於是出手打破一下局面~ 辛苦了!:evil: 不過建議他下次請多投其他 blog 的 10分票, 這比投某些 blog 的 1 分票強多了, 那效果會更好~ ^o^ Hompy 新增RSS Feed […]

愛數獨,更愛 Picture Logic

最近,常常在玩數獨 (SU DOKU)。 關於數獨的起源、玩法及線上「數獨」遊戲的網址,可看Jaycy 寫的“迷上了「數獨」(SUDOKU)” 嫌線上玩這類遊戲眼睛會太累,周一,於榆林書坊買了這一套兩冊的“数独”,合共200個遊戲,共售22元,會員還有九折,抵! 你知道,某香港出版社最近一連出了數本數獨,薄薄的一片,每本盛惠48元,迅速吸收閣下的銀兩! 現時,市面上的數獨,大概可分兩大支流;一是Nikoli,一是Wayne Gould。 Nikoli是世界上第一間出版“數獨SU DOKU”的出版社。“數獨SU DOKU”這個名字,亦是由Nikoli所創。有說:“不是來自Nikoli的數獨,並不是真正的數獨”。是耶?非耶?  而Wayne Gould,則是在日本書店看到數獨後,於是自行創作數獨遊戲,並將之介紹給《泰晤士報》。 我買的那個版本是Wayne Gould的。是南海出版社的簡體版。而由時報出版的繁體版:《Su Doku數獨--全球最瘋的數字迷宮遊戲》,則將200個遊戲集於一本,售 60港元。 看!教我如何不愛國… 產書?   我最喜歡的數獨書刊(一共六冊,Nikoli系的數獨,每個遊戲的數字擺位很有美感,又好玩,簡體中文版價錢又便宜,讚!): 我喜歡的網上版數獨遊戲數個 關於數獨的書簽@HimiDemi     其實,想玩數獨,是因為我太掛念 PictureLogic。 PictureLogic 又名 nonograms。是一個跟數獨有點類似的數字推理遊戲。 玩法可參考Keith Kwolcott的介紹。 首次接觸 PictureLogic,是因為它的 Palm 版遊戲,亦是我第一個付費登記的Palm 軟件!:face: 不過沒有用Palm 已久,實在懶得再 reinstall 所有軟件。 我更愛 PictureLogic,甚於數獨,是因為當數獨完成後,只是一堆填滿數字的格格,但 PictureLogic呢,卻是一幅幅可愛的圖案。 市面上的 PictureLogic專書很多,可我沒有買過。(因為我玩的是Palm 版嘛!) 相對於數獨,PictureLogic是較適合在 Palm 玩的,不然自己用手塗格格都塗死了! Palm版更有Automatically mark off numbers的功能,又有顏色,實在很方便! […]

豆瓣的“Blog This”

Flickr 有一個叫“Blog This”的功能。 按一下“ Blog This”,就可以將自己或他人的照片,連帶照片在 Flickr 的連結,很便捷的放到自己的Blog去。 豆瓣也有這個功能了! 在每本書、每張唱片、每部電影的專屬頁面內,你會見到圖片下有這一句:“放在你的blog里!” 只要按一下,就會進入設定的頁面。 它提供了三種圖片的大小及在頁面的擺位設定,並會自動生成script,很方便的。 早兩天,我已將“書發感情”內提過的書,都盡量加入了豆瓣的連結(連圖片啦!),效果不錯!:)     另,豆瓣又新增了“豆列”的功能,介紹如下:

三本最好的書 (中間側踢版)

事源: 今天又接了一個blog tag,擴散者是forum 友阿修羅。初見到他的留言時,我還以為是早兩天玩過的那個「怪癖擴散」;後來回家有空了,到阿修羅那裡一遊後,才知道題目早已轉了。追根究柢,發現病毒原來在貴重物品處生了一個新的變種。看著他的自主,我除了敬佩外,更開始感受到病毒變種的可怕……         -- 《純屬虛構》之“ 三本最好的書 (病毒擴散後遺)” 我的選擇: 愛.自由與單獨 關於< 前世今生>系列的資料 張草的”滅亡三部曲” 同期,還有桔那邊的“ Chain post – 生命中五個重要 / 難忘的日子”。 單是上年八月,已是一連串的難忘日子,太多事發生了… 怎能寫? 不思量,自難忘… Chain Post,弄得不好就真變連鎖信般惹人厭了! 桔後來也寫了篇“ CHAIN POST 帶來消化不良” 所以,也不點名要朋友接棒了,想寫的,就trackback我一下可好?:face:    

轉載:「出版DIY」 – 博客與網上媒體(座談會 / 講座)

源網站:阿麥書房 – 本地獨立出版力量書展: 「出版DIY」 – 博客與網上媒體 (與in-media聯合策劃) 日期及時間:21/8/2005(Sun) 3:00pm – 5:00pm 地點:Habitus (香港上環西港城3樓) 主講嘉賓:Anson(博客、文化評論人)、熊一豆(博客)、朱凱迪(自由記者) 主持:小西(in-media成員) 內容: 互聯網的出現,改變了人與人之間連繫的方式,人對世界的看法,也改變了出版的模式。進入二十一世紀,隨著「博客」(blog)、「wiki」、「moblog」、「podcasting」等網上新媒體的火速上位,以及「獨立媒體」、「民間記者」等等新概念的湧現,新一輪的媒體革命更是如箭在弦。本座談邀請了本地幾位網上新媒體的實踐者,將跟大家一起分享他/她們在這一方面的實戰經驗,並前瞻網上新媒體的未來與可能性。 嘩!有我喜歡的Anson及熊一豆,好想去! 有沒有人有興趣一起去?之前/後還可以一起去喝茶呀!:face:

豆瓣的香港同城

今早(16日) 發現豆瓣頂部新增了“同城”的菜單。 由於我登記時已選了居住地是香港,所以系統自動設定我的同城是香港。 如果你登記時沒有選地方,你可以到這裡, 找出你的城市,並搬進去! 在香港同城的頁面內,會列出“读书排行”、“在看电影排行”及“在听音乐排行”,可以從中窺見香港朋友的喜好。 暫時,選了住在香港的豆瓣成員共有243人。 在論壇內,阿北說稍後同城頁面亦可加入相關的小組,屆時,“香港書蟲”小組的功能將會發揮得更好罷?:grin: 關於豆瓣的有趣發現: 一、現時,“香港書蟲”小組共有會員203人,是“最受欢迎的小组”的第5位,而成員亦不僅是香港人。 阿北說: 香港書蟲是豆瓣近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小组。…除了繁体版书来自香港、台湾、大陆和海外的读者,这个小组还聚集了众多港版书作者,以至于在“我看过”、“我在看”、“我想看”之外提出“我写过”这样让人瞠目结舌的功能要求来。脱帽致意。 而成員緩慢亦說: 香港書的資料,尤其封面,比國內書和台灣書的難找得多。最近看到一些香港書(《catalog》)封面陸續上網,實在佩服耕耘者的努力。 我也覺得很厲害!:cool: 如大家有任何相關的活動,亦希望大家可善用小組,多多交流! 例如,最近肥力已貼了“在香港多辦一次有關書的閒談會”,希望大家多多支持!   二、現時,無論是 “讀書”、“電影”還是“音樂”的首頁,在“标签汇总”中,用得最多的,都是“香港”這兩個字…   三、在這版面右列的選單內,原來香港、澳門(還有台灣)並沒有列入中國大陸內,豆瓣會否捱罵的呀?:p

轉載:牛棚書展駐節博客

過去兩個月來,為牛棚書節駐節作家而大傷頭腦,限於書展沒有贊助,又礙於主題:閱讀‧身體,較為敏感,很難找人。 再想,何不拆去宣傳成份不少的「駐節作家」,化小點為更多的面,以新的媒體blog形式,跨越時間、空間來跟網上有心人作多方位的溝通﹖再來是,blogging很有趣,是私語﹖還是公談﹖很難作斷,若找來好幾位健筆輪流在公開的地方,以較個人化、真摰的筆調,日常輕鬆的態度,放下洞悉大道理的企圖,以接近日記的形式,輪流天天寫一篇,在較公開的空間,寫有關身體及閱讀的種種事,未嘗不是一次有趣的寫作/閱讀的經驗。 這只是一次試驗,一個小開始,還未有很強的架構,也不知有什麼效果,只希望你/妳有興趣定時回來看,給我們意見。 有興趣的朋友,請到《牛棚書展2005:閱讀.身體》的“牛棚書展駐節博客”看詳情及報名。:grin:   我?我不是博客,所以先幫忙推廣一下!:p      

豆瓣的豆郵

一直在想,為甚麼豆瓣不像Flickr那樣,讓會員可以“傳訊息”給彼此呢? 尤其,早陣子介紹了豆瓣後,實在多了頗多香港的Blogger加入了豆瓣,但部份成員,卻是不熟/不認識的! 雖然,這些成員或都有自己的Blog,但在Blog上留言,跟他說豆瓣甚麼的,卻又像有點兒怪!:p 又或,有時見到自己的朋友在豆瓣上的某些收藏,想即時跟他留一個言,都會很希望有”傳訊息”的功能啦! 剛上豆瓣逛,見“香港書蟲”這個小組又多了一位新朋友,很想跟他打個招呼,於是又想起豆瓣怎麼沒有這個功能…… 卻想不到,在“成員介紹頁”上,見到右邊多了一個這樣的連結:“给xx写站内邮件” 嘩塞!願望成真了!豆瓣有自己的《豆郵》了,豆瓣真帥!:idea: 在豆瓣首頁的“豆瓣号外”,是這樣介紹的: 6/28 豆邮!站内短消息开始测试运行。发信链接在成员介绍页,收信链接在页面右上角。 如果你收到《豆郵》的話,那麼,在你登入豆瓣後,在頁面的頂部,會見到這樣: 使用帮助 · “你”的设置 · 豆邮(X) · 退出 <-X是豆郵的數目啦! 這個跟Flickr的差不多,不用多解釋啦! 另,你或會在我的SideBar上,看過Side Picks這個東東罷? 這個是用豆瓣的代碼生成器造的,可將你在豆瓣內的收藏放到Blog上! 在該頁面裡面,有多項的選擇,只要選好、按鍵,就會生成代碼,(暫時只支援utf-8 或 gb2312),之後將代碼貼到自己Blog 的 Sidebar 上就可以了! 再另! 如果你很喜歡看書評、影評的話,豆瓣的“豆瓣最近评论”就是一個很豐富的集中地。 你還可以用RSS訂閱:http://douban.com/feed/review/latest,日日有新文章看,爽! 又再另! 在各人的“我的友鄰”頁面的sidebar,除了列出了你的友鄰外,其實還有這個“谁把我列为友邻”的連結,請各位有空看看--耶!我已把你列為友鄰了,看到沒?看到沒? 我發現啦,大家都只加入“香港書蟲”小組,卻沒有把我加入朋友列中,很傷心的說!:cry:    相關文章:看過、在看、想看的“豆瓣”

又到書展展肉時…

好一句“又到書展展肉時”! 說明了,他們根本沒書可展,只賣精品! 上年如是,今年也如是…… 我是不反對他們賣精品的,我只是介意他們不出書而已! 謝立文,雖說Bliss不是你的,但Bliss在賺錢之餘,該仍有空間讓你們出書的罷? 我已很久沒有看黃巴士了,裡面偶爾出現的麥嘜故事,還未夠出一本書嗎? 最近,很懷念阿闊…… 圖片來源:黃巴士newsletter

看過、在看、想看的“豆瓣”

上年四月,我曾寫過一篇“以書取人”,提過林夕曾說過: “…我很奇怪我做過的訪問,沒有問我看些甚麼書,那是理解一個人的觸覺最好的問題。” 而我,亦說過: 如果,可以”以書取人”的話,你會如何閱讀我呢? 你呢?最近又看了那些書?可以告訴我嗎? 相信,如果你也加入豆瓣(並加我在你的朋友列),我們就可以從中找到答案!:face: 認識了豆瓣已有好一段日子;初註冊時,已邀請了幾位愛書的Blogger 加入,一起試試這個新地方。 甚麼是豆瓣呢? 我很喜歡Melon 的這篇“豆瓣豆瓣兜兜轉轉”:(已獲准全文轉載) 已經無法再忽視這個網了。豆瓣在blogger 裏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。今天又看到它的鏈結。就一按到底。註冊了一個玩玩。 這是個以書籍電影為內容的SNS光看看可能不覺得什麼。一用下來。乖乖很貼心。 而且很讓人歡欣鼓舞。這不正是SNS新的發展之道。 早就對大一統最後淪為交友網站的諸SNS門戶感冒異常。註冊過n個,比如uu、hi5、mywallop,結果內容空洞,邀請來邀請去,等於不辦酒光發喜貼玩。倒是這個豆瓣的出現。令人耳目一新。給困惑中的SNS指明了一條出路。 如果把 SNS當主題來搞的話,只會變成純拉關係的社交網。只有把SNS當作知識分享,獲取,傳播的途徑,化作實用的功能模組,融合進網站中才能出彩。 此外,豆瓣的流程,設計的真不錯。從你自己搜索第一本書開始。一切自然而然地發生。 寫書評。加收藏。入小組。添鄰居。一氣呵成。充滿互動。讓你主動投懷入抱。沒有傳統網站高懸一行功能表等你點擊的俯視感。豆瓣的創立者說的很好,網站的主題不是電影或者書籍。而是人的討論。一切圍繞著這個展開。這是傳統媒體,甚至傳統網站不能做到的。從大眾,小眾分化到個人,資訊從壟斷,平等到共用。blog,sns,wiki都在繼續延續著internet的理想。 豆瓣如今新添了電影欄目。也是以imdb資料庫為主。對比impdb可以看出,什麼是以人為本。 impdb模仿imdb,做的也比較成功,但是blog一直不能很好地融入整 個框架中。是不是能夠模仿一下豆瓣的sns特性呢。難度比較大。 最近,豆瓣更將你喜歡的書及電影,分為“看過”、“在看”及“想看”三類。功能更廣了! 這個,是“我的豆瓣主頁” 雖然,暫時加入了的書本及電影並不多。:p (豆瓣初時在資料庫中的書大都是簡體書,但早陣子已可容許會員自行新添資料庫沒有的書本了) 而我,亦在豆瓣開設了一個小組: 香港書蟲, 歡迎任何地域人士加入,一起談書!:idea:     延伸閱讀: ......亂想: 虛擬互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