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文化?主流媒體的食古不化!
謝謝《 聞.見.思.錄》Alex 的無私貢獻,將昨晚有線電視新聞一台的節目《新增點》,化為rm file,讓我們這班非有線用戶的Blogger可以有緣觀看。 為分擔他的流量,我將此檔案upload 上自己的server了。(希望Kli大人不會踢我) 套用Alex 那句:“希望各位以滑鼠右鍵點擊這個連結,然後選取「另存新檔」的形式,將這個約40MB的檔案,先下載到自己的電腦中才觀看。” 剛剛看完此節目,也分別看完Alex、Jacky、瘋腿寫的相關文章,基本上,他們都差不多說完我要說的話了!(大家可先看完他們的文章才回到這邊也可!) 我的感受如下: 我必須承認,香港的Blogger大部份都是年青人,他們才是主流,我們不是。(君不見壹周刊每每報道名門之後在網上發放自己的艷照呀甚麼的,那些名門之後都是用Xanga之類的東東嗎?)但我極力反對負責搜集資料及撰稿的人,因此就妄/莽將Blog定義為“網上日記”。 如果,他們在節目開始時,先將Blog的定義(國際級的定義)講清楚,才申引至香港的情況的話,我可以接受。 被訪者在接受訪問時,都稱這是“blog”、是“網上日誌”,而不是“網上日記”,但節目卻一味的說“網上日記”,實在令人吐血! 節目主持麥潤壽硬稱香港寫blog的都是年青人,寫的都只是零碎的事。原來做節目是不用資料搜集的麼? 港大學生輔導處輔導主任簡子杰說Blog絕對是日記,他竟敢以專家自居,不氣死你也笑死你! 作為一個知識份子,你隨便在Google search 一下何謂Blog已可知答案,這樣的在媒體誤導眾生,不汗顏麼? 看罷整個節目的環節,我最大的感想是: 當主流媒體嘗試探討Blog文化時,暴露了的,卻是他們的“食古不化”! 20050430的補充: 原來突破的調查,在頁尾有此一段: 什麼是「網上日記」(Online Diary) 可於網站開設的個人戶口,或由個別人士自行製作,參與者會不時為該內容進行文字、圖像等更新(毋須每日更新);內容可多樣化,不一定是個人事記,可以是時事看法,個人感受和內心剖白,隨參與者喜歡。系統可選擇是否公開予朋友或陌生人觀看,並於留言處與訪客交流。參與者可透過系統知會朋友到訪,讓他們得知自己近來的想法、感受和心境。記述內容會累積,並附有日期,最新更新的在最上方;積聚起的個人記述,可謂詳盡的個人檔案。(由於參與者多以記事為主,本地多稱為「網上日記」(Online Diary),內地的流行名字則是「博客」,源自英文Blog或Weblog,製作此類網頁的人稱為Bloggers。) 當有線的節目是base on 這個調查,方向也跟著此調查,難怪會跟著一起稱Blog是網上日記了! 相信,這次抵打的,是“突破機構”!:sad: 我想,可發起大家一起e-mail突破,告訴他們:“Blog,不止是網上日記!” 由是,令我真想效法一下CNBLOG的“I am not BOKE (我不是博客)”運動,也攪一個“This is not JUST a Web Dairy (這不止是網上日記)”運動!:twisted: 關於Blog: 網絡暴民:不完全 Blog 手冊 Herock:试图给没有实践过blog的人讲blog是“对牛乱弹琴” 香港 Blog 網站的報章報道 我 […]